人物
时段
朝代
人物库 清朝
施菼晚清 1848 — 1909
全台诗
施菼1848~1909),原名藻修字悦秋一字采生
彰化鹿港人
光绪十二年(1886)因清丈田亩事,违逆知县李嘉棠;适逢施九缎起事抗官,受株连,被刘铭传革去廪生身份,并遭通缉,遂逃往泉州改名菼
光绪十九年(1893)中举。
乙未(1895)割台时,曾与士绅施仁思庄士哲吴德功彰化白沙书院设筹防局,事败内渡。
晋江衙口兴建「?玉山庄」。
曾兴洋学,参与创建泉州府立中学;办洋务,捐资漳厦铁路,并担任铁路协理之职。
生平颇有诗名,诗作大多已散佚。
近年施氏后裔施性山整理《?玉山庄联珠集》、《?玉山庄唱酬集》,收录施菼、施缉亭、施介予祖孙三代的楹联、诗稿,及与诗友间的唱和之作。
兹以《?玉山庄联珠集》所收施菼《慕慕庐庐集稿》诗八十首为底本,并参照洪繻《披晞集》、吴幅员《台湾诗钞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编校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梁成楠
全台诗
梁成楠(?
~?
),字子嘉号钝庵广东三水诸生
少怀才负气,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,离乡出走;遍游长江中下游,曾于吴、楚一带担任幕客。
厌刑名、钱谷之俗,后东渡来台。
居台十馀年(约1885~1895),入巡抚刘铭传幕下,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,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,深得刘铭传器重。
光绪十二年(1886)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,亲自走访各番社,询问民众疾苦,并纳番女为妾,甚得当地住民爱戴。
光绪十三年(1887)安抚万社番民,并有意开发卓一带,置产台湾
乙未(1895)割台,委署彰化县;未几,日军至,携妾从刘永福内渡,在台之家产尽失。
日治后,再度来台,寓居雾峰林家;曾走访鹿港洪繻,以诗唱和,相谈甚欢。
后因在台不得志,郁郁离去,客死于香江。
洪繻寄鹤斋诗话》评云:「钝庵诗法,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,旁及苏、黄也;故健而峭,宗派甚正。」。
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楠诗,即境抒思,吐词真切,能摒除浮词伪语,有清明亢爽情致。
兹以连横台湾诗荟》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,参照洪繻寄鹤斋诗话》、许铁峰铁峰诗话》、郑鹏云《师友风义录》、赖子清台湾诗醇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等编校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谢道隆清末民国初 1852 — 1915
全台诗
谢道隆1852~1915),字颂臣,又作颂丞;因排行第四,人称「谢四」。
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,卜居于田心仔庄(今台中县丰原市),以务农为业。
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,以医药活人。
谢氏为丘逢甲表兄,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,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,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。
光绪元年(1875)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(1890)在自宅设「养閒轩」,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。
光绪二十年(1894)应大雅张家之请,授学于「学海轩」。
张书炳、张德林张晓峰,皆为其弟子。
台湾割让之际,谢氏募集义勇军,率「诚」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(今桃园县竹乡);后因义军节节败退,遂西渡避难。
明治二十九年(1896)始再度返台,隐于医。
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文士交游唱和,酒酣耳热之馀,往往痛陈时事。
明治卅九年(1906)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(俗称「睦督科」);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,称为「小东山」。
春秋佳日,招友朋,携名妓,为文酒之会。
如是数年,竟抑郁以终。
谢氏著有《小东山诗存》,民国三十四年(1945)九月,由其子谢秋涛刊印;民国六十三年(1974)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,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。
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。
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,集为《科山生圹诗集》,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。
兹以谢文昌刊印的《小东山诗存》为底本,参照郑鹏云《师友风义录》、王松台阳诗话》、连横台湾诗乘》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及王建《台中诗乘》等编校。
全台诗
谢道隆1852~1915),字颂臣,又作颂丞;因排行第四,因此友人称之为「谢四」。
光绪年间秀才
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,卜居于田心仔庄(今台中县丰原市),以务农为业;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,以医药活人。
谢氏为丘逢甲表兄,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,后入吴子光门下,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。
光绪元年(1875)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(1890)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「学海轩」。
傅锡祺、张书柄、张德林皆为其弟子。
台湾割让之际,谢氏募集义勇军,率「诚」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(今桃园县竹乡);后因义军节节败退,遂西渡避难。
明治二十九年(1896)始再度返台。
隐于医,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。
酒酣耳热之馀,往往痛陈时事。
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;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,称为「小东山」。
春秋佳日,招友朋,携名妓,为文酒之会。
如是数年,遂抑郁而终。
谢氏著有《小东山诗存》,民国三十四年(1945)九月,由其子谢秋涛刊印;民国六十三年(1974)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。
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。
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。
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,集为《科山生圹诗集》,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〖参考王国璠《台湾先贤著作提要》,新竹新竹社教馆,1958年。〗。
以下所收诗作,据谢文昌刊印的《小东山诗存》,及其后所附《科山生圹诗集》进行编校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蔡见先晚清 1855 — 1911
全台诗
蔡见先1855~1911),字振丰又字启运号应时运时,以字行。
新竹县人
其先原籍福建同安,累世武职。
蔡氏博学能文,喜兵书,好交游,时与诸名士诗文唱酬。
光绪十二年(1886)将「社」、「社」改组为「竹吟社」,并担任社长。
光绪十七年(1891)取中秀才二十年(1894)迁居苗栗苑里
乙未割台之际,曾襄助表兄丘逢甲举兵抗日。
明治三十年(1897),与鹿港文人洪弃生许剑渔等共创「鹿苑吟社」。
同年三月,应苗栗支厅长横堀氏之聘,担任事务嘱托,并授佩绅章。
十月,又应苑里事务署长浅井氏之邀,编修苑里志》,旋任苗栗办务署参事
明治三十九年(1906),与林痴仙林幼春等人创立「栎社」,为创社九老之一。
明治四十年(1907),任苑里区长。
四十三年(1910),「奇峰吟社」因新竹县知事樱井勉离去,改由蔡启运担任社长。
明治四十四年(1911)四月病逝,年五十七。
蔡氏生平好击钵吟,其子蔡汝修编《台海击钵吟集》,收录其击钵吟作百馀首。
所著《养馀轩诗钞》,今已佚。
〖参考《汉文台湾日日新报》,「杂报」栏,诗人作古,1911年4月25日,第三版;《汉文台湾日日新报》,「杂著」栏,蔡启运先生事略,1911年5月2日,第一版;鹰取田一郎《台湾列绅传》,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张子文等《台湾历史人物小传:明清暨日据时期》,台北:国家图书馆,2003年12月,页710至711。
〗 今蔡氏诗作据《台湾新报》、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吟稿》、郑鹏云编《师友风义录》、《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》、蔡汝修编《台海击钵吟集》、《栎社第一集‧启运诗草》、曾笑云编《东宁击钵吟前后集》等资料辑录编校。
(江宝钗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李清琦晚清 1856 — ?
全台诗
李清琦1856~?
),字璧生号石鹤
晋江
光绪初寓居茄冬脚,遂隶籍彰化
光绪八年(1882)台湾彰化籍身份取中举人光绪二十年(1894)进士,为翰林院庶吉士,与曾维桢黄彦鸿台湾翰林〖参考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,台北赖子清自印,1982年;汪毅夫台湾近代诗人在福建》,台北:幼狮出版社,1998年
编者按:「琦」,《台海诗珠》误作「奇」。〗。
散馆后改刑部主事,复改知县
曾任福建清源书院山长
李清琦学问渊博,书法瘦劲,名重一方。
曾于友人处见洪弃生所作诗文策论,惊为「海外奇士」,曾有句赠云:「前身共作龙华客,他日愿为骥尾人」,其诗则见于洪弃生《谑蹻集》〈遇李石鹤孝廉赋赠二首〉附录,今据以移录。
(吴福助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郑贻林清末民国初 1859 — 1927
全台诗
郑贻林1859~1927),字登如号绍堂
原籍福建泉州清光绪年间渡台至鹿港设席,遂定居当地。
光绪九年(1883)参加岁试,蒙台澎兵备道刘璈取进县学,后来捐输赈恤,以增生援例授贡生
日治后,于明治卅年(1897)与鹿港洪弃生许剑渔,苑里蔡启运,聚集两地文人,成立「鹿苑吟社」。
明治卅二年(1899)应聘担任鹿港公学校汉文科教师,大正三年(1914),因公学校汉学科教材废四书乃辞职。
郑氏自少即喜临摩汉、魏碑帖,并受清代金石学家吕世宜影响,以隶书见长。
公学校辞职后,更是专心致力于书法上,是台湾少数碑帖派书法家之一,与当时鹿港另一位书法名家郑鸿猷并称,雾峰诗家林朝崧更以「板桥书法兼工隶」赞誉之。
书法之外,郑贻林亦喜好栽种,署其书斋为「书草堂」。
大正九年(1920)日人作家佐春夫曾登门拜访,大正十年(1921)十月八日,为栎社二十年题名碑落成典礼座上嘉宾,显示其在中部诗社重要的地位。
〖参考赖子清〈古今台湾诗文社〉(二),《台湾文献》十卷三期,1959年9月,页79;林朝崧〈台中遇郑君贻林及同社庄君太岳赋赠〉,《无闷草堂诗存》;许雪姬〈日治时期台湾的「通译」〉,发表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「海峡两岸台湾史学术研讨会」,2004年8月1516日,页460;傅锡祺栎社沿革志略》,台北: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,1963年
〗生平诗作多发表于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汉文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台湾文艺丛志》等报刊,以下据此编校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吕乔南清末民国初 1864 — 1918
全台诗
吕乔南1864~1918),号竹巢
彰化鹿港人光绪年间邑庠生。
性谨慎,博闻强记,有才名。
曾从当地文人陈才花学,读书自六经史汉外,更旁及汉魏唐宋典籍。
日本治台后,仕途之路中断,遂肆力于诗。
与当地文人庄士勋、王秋田、王舜年、蔡德宣等任教于鹿港文开书院,分课经史子集各科;又与蔡振丰洪弃生等人共创「鹿苑吟社」,与同乡诗人施梅樵许梦青陈怀澄等相友善。
曾于鹿港、彰化草湖等地设帐教学,晚年又返回文开书塾设教。
以舌耕为业,长达二十年之久,栽培弟子极多。
哲嗣吕申甫、外甥朱启南并皆能诗。
〖参考《彰化县志稿‧人物志》,彰化彰化县政府1961年
吕乔南诗深具唐人风韵、宋人新意;其文亦议论清新,博赡工整。
有《兰雪草堂诗稿》,惜泰半毁于战火。
1983年孙吕正雄出版其父吕岳诗集《醉雪轩吟草》,又辑录祖父吕乔南诗作残稿,附于其后。
兹以此为底本,并参考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住江敬义编《江濒轩唱和集》、《栎社癸丑年鹿港小集诗稿》、鹰取田一郎编《寿星集》等,辑录编校。
(施懿琳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施梅樵清末至民国 1870 — 1949
全台诗
施梅樵1870~1949),字天鹤,早岁号雪哥,壮年改为蜕奴,晚号可白捲涛阁主人又号笠云山人、笠云草堂主人。
彰化鹿港人
父亲施家珍岁贡生,曾任福建福宁教谕
施梅樵性豪迈,重气节,天资甚高,读书过目成诵。
光绪十九年(1893),以案首入泮。
日本治台后,绝意仕途,日惟以诗酒自娱。
与同乡洪弃生许剑渔及苑里文人蔡启运共倡「鹿苑吟社」,又曾加入「鹿江诗会」,并担任「大冶吟社」顾问,积极从事诗教。
中岁以后,流离转徙,到处设帐授徒,以期延续斯文于不坠。
生平风流自赏,晚年生活困顿,牢骚抑郁,悉发为
〖参考施让甫施公梅樵家传〉,《鹿江集》,彰化:瑞明印书局,1957年;林翠凤《施梅樵及其汉研究》,中山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,2009年
洪弃生认为施梅樵:「传诸他日,将在郑所南之间,拟于本朝,岂居赵瓯北之下。
施士洁谓其:「雄秀精深,各臻其妙。
」〖以上两则见施梅樵《捲涛阁草》序,台中:著者自印本,1921年
陈衍则以为梅樵:「才大心细,元气充溢,集中佳作,多入神化。
」〖参考施梅樵《鹿江集》,序。
〗大正十年(1921)门人杨尔材、袁饮湘、李樱航与其侄施石甫、施让甫共同刊印编校《捲涛阁草》。
民国四十六年(1957)施让甫再辑《鹿江集》出版。
施梅樵另有〈玉井话〉、《白沙集》、《捲涛阁尺牍》、《见闻一斑》、《读书劄记》〖参考施梅樵《鹿江集》,序;王国璠《台湾乡土文物浅说》,台北北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,1982年
〗,除部份〈玉井话〉可见于《鲲洋文艺社报》外,其馀皆未见刊。
民国九十年(2001)六月,高志彬将《捲涛阁草》、《鹿江集》重印,编入《台湾先贤文集汇刊》第三辑,题为《梅樵集》,由龙文出版社出版。
兹以《捲涛阁草》、《鹿江集》为底本,参考鹿港文教基金会所藏《施梅樵草》、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台南新报》、《台湾文艺丛志》、《鲲洋文艺社报》、《孔教报》、《台湾学》、《文之友》、《詹作舟全集》等报刊集编校增补。
(杨永智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许梦青晚清 1870 — 1904
全台诗
许梦青1870~1904),字炳如又字荆石荫亭,泮名梦青号剑渔又号云客冰如高阳酒徒,清鹿港邑庠生。
咸中,亦邑庠生,以能文著。
祖母贺太安人,以节孝旌于朝,奉诏入祀彰化节孝祠。
  梦青生有奇才,子史百家,过眼成诵,文思敏捷,下笔立就,乡先辈皆以大器目之。
光绪17年(1891)春,梦青二十二岁,以前茅拔府县试,名声赫赫,震于一时,乡里多以为荣。
梦青为人傲然不拘,尤富正气,喜抱不平。
以身逢乱世,欲挽狂澜,因自号「高阳酒徒」,盖欲效郦生之匡乱世。
光绪二十一年(1895)闻割台之议成,悲愤慷慨,号泣三日。
乃联络员,共谋抗日,并上书唐景崧,请领兵驻防
七月初,日军攻彰化,随练勇赴八卦山抗拒,惜寡不敌众,奔回鹿港,拟再举事,不幸其弟猝逝,伤心至极,无心与事。
八月末,日军攻取台南刘永福亦西渡,知大势已去,从此寄情诗酒,不问世事。
其间家庭又连遭四次亲丧,形单影只,身世萧条,壮志未酬,满怀悲愤,乃更加潜心诗文,以舒胸中块磊,耽身醉酒,藉忘忧伤。
每当大醉,或歌或哭;梦中醉后,时发悲歌。
或醉卧庙阶,旦醒始回;或闭户孤吟,三日不出。
以奔放绝足之才,为自由不羁之行,遂一转而为跌荡诗人、浪漫文士,愤世嫉俗,终至抑郁成疾而病逝,享年仅三十五岁。
  梦青历尽人世沧桑,半生苦况,尽托于诗,诸家早有评论。
洪弃生评曰:「诗思空灵,才致活泼,不事劖削,自臻雅妙。
王竹修评曰:「凡咏物、怀人、哀时、感事,无不蕴蓄精微,淋漓尽致,恺恻沉痛,情见乎词,盖欲藉此以抒胸中牢骚,非特扬风扢雅已也。
施梅樵评曰:「悲壮淋漓,激昂慷慨,非俗手所可望其肩背。
」杨云萍评曰:「抱俊异之才,丁家国之痛,长吉不寿,其境过悲,然诗作却时露清新之气。
」许常安评曰:「虽时有浪漫自由、清狂、豪放之作风,然其实质,乃具有严肃、悽凉、写实之社会骨格,故其诗多为心底之声,时代之反映。
梦青诗悲壮淋漓,激昂慷慨,与洪弃生施梅樵并为弃地遗民精神之典型代表。
  梦青诗作前未曾整理出版。
今存者惟有幼年时期所作之《听竹山房诗稿》、《梦青堂诗稿》,及少年时期所作之《鸣剑斋诗草》之一部分。
青年时期所作之《听花山房诗集》近八百首已佚。
1916年台湾文艺丛志》曾刊出《鸣剑斋遗草》之一部分。
1960年裔孙许常安辑为《鸣剑斋遗草》,由高雄大友书局出版。
以下即据许常安辑本移录,删去联句、断句,共计477题1063首。
常安辑本虽精校再三,仍有一些脱误,兹覆核《台湾文艺丛志》,详加校正
又许本书末附录有勘误表,凡该表已标出的误字,均直接据以改正,不再附注说明。
(吴福助撰)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陈占明清末 1872 — ?
全台诗
陈占明1872~?
),字竹溪号竹溪生
彰化鹿港人,后迁居员林。
幼时尝受教于洪月樵,奠定深厚的汉学根基。
及长参加「栎社」徵诗活动,活跃于汉诗坛。
大正十三年(1924)黄溥造、林天爵创立员林地区重要诗社「兴贤吟社」,陈占明为创社元老之一。
其诗颇多与人唱和之作,与员林黄溥造、萧如松、张庐山、鹿港施让甫等人相友善。
以下作品据《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汉文台湾日日新报》、《台南新报》、《诗报》、《南方》等辑录编校。
〖据张瑞和研究,昭和十五年(1940年陈占明时年69岁,有资料显示仍与诗坛友人往来唱和,其后文献及户籍记录上则无任何资料。
参考张瑞和《员林兴贤吟社研究》,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论文,2007年6月,页124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丁宝光晚清 1872 — 1903
全台诗
丁宝光1872~1903),讳朝炳名朝勋字式勋锡勖号士雄又号筱澄
为鹿港进士丁醴澄二子。
自幼资聪敏,长辈多以大器视之。
光绪十七年(1891)彰化县学为邑庠生。
光绪十九年(1893)蔡谷元之女蔡槎结婚。
丁家与蔡家为当时鹿港的名门望族,丁蔡联姻,婚礼极隆重,为时人所称羡。
甲午战起,丁宝光随族人归返祖籍泉州陈埭避难;事平后,曾返鹿港,流连岁馀后又返回陈埭。
此后,于当地设塾教授宗族后辈,并为陈埭家乡宗族撰写赞文、祭文,及重修祖祠、家祭、墓祭等序文,至光绪二十九年(1903)逝世止。
丁氏书法娟秀,曾用馆阁体抄录〈史记本纪〉、〈圣祖御批通鉴纲目全录〉。
与鹿港著名诗人洪弃生为忘年之交,两人经常吟诗唱和,诗中流露出相知相惜之情谊;亦与鹿港文人施梅樵、许志坤有来往。
返鹿期间,曾加入「鹿苑吟社」,其诗文作品,有:〈诗抄〉(完稿于1893年)、〈吟香山馆什作〉、〈对联作品〉、〈论文习作集〉、〈孙太尊观风课稿〉等。
〖参考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,台北赖子清自印,1982年李昭容《鹿港丁家之研究》,中正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,2001年
〗以下诗作辑录自《洪弃生先生遗书(二)。
寄鹤斋乙未以后披晞集》、林文龙编台湾诗录拾遗》。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
林朝崧晚清 1875 — 1915
全台诗
林朝崧1875~1915),字俊堂(一作峻堂),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
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,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「栎社」创始人,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。
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,1895年日本领台,时年廿一,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,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上海返台定居。
返台后,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。
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「栎社」之名,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—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,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,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。
随著1906年台南南社、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,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。
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,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,共有社员二十人、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,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。
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,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,深表肯定。
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,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,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「同化会」。
同化会由于台湾督府的打压,旋归失败,痴仙经此打击,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。
痴仙诗的内容,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,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,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
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,文字清丽多姿,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。
  林朝崧诗,目前通行之版本为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在他去世十馀年后,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,由鹿港信昌社印行,于昭和八年(1933)分成两册装订(上册为一至三卷,下册为四至五卷)出版。
全书五卷,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,附录诗馀一卷,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。
龙文出版社「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」第一辑第八、九册两册所收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,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,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,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。
台湾银行「台湾文献丛刊」第七十二种所收《无闷草堂诗存》,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,但有不少错字。。
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,名为《无闷草堂诗钞》于1919~1923年连载于《台湾文艺丛志》(未以单行本出版)。
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,但《诗钞》所收总数较《诗存》多出不少。
(廖振富撰)
本书(一册一八二面一○九、二○○字)分五卷、附「诗馀」一卷,林朝崧撰。
朝崧一名俊堂字痴仙自号无闷道人台湾(今台中)人。
年二十一,值清光绪二十一年(乙未)割台之变。
后遂避乱桐城,转徙申江;遍历名山大川。
既返故山雾隐,肆力于诗。
光绪二十八年时,倡设栎社,更集诸同好互为唱酬,以宣泄抑郁无聊之气;尝以「无闷」署其堂,又以堂名题其诗集,意在斯乎!
作者于民国四年捐馆;越十七年,诸社友为之选辑「诗存」付梓。
计卷一自乙未庚子、卷二自辛丑乙巳、卷三自丙午庚戌,卷四自庚戌至王子、卷五自甲寅乙卯,「诗馀」则未标年分。
光绪辛卯(十七年)锡祺获识林君痴仙于童子试场。
时君年十七,早有能诗名。
以君夙慧,继以力学,其于词林中出一头地,早为当时能诗诸先辈所深期许。
  沧桑变后,避乱桐城,转徙申江,遍历名山大川,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。
既返故山雾隐,遂益肆力于诗。
壬寅(二十八年)春,以无聊之极,思倡设栎社,集诸同好互为唱酬,旁且诱掖奖劝,不遗馀力。
我台诗学如斯其盛,即归功于君之提倡,殆非过言。
自是之后,所感愈多,所为诗因之而夥。
年四十一,而无闷草堂诗集积稿已若干卷。
  捐馆以来,十有七年于兹矣。
我社创立首功者之謦欬,无从复接;所可接者,祗此数卷之遗音。
乃时至今日,未为之传,为社友者,何以自慰?
为后死者,又何以能辞其责?
客年春,君之从弟林君献堂敦嘱锡祺陪同社陈君怀澄陈君联玉同事选辑,克期梓行。
忆君在日,一诗之出,人争传诵,今则诗犹是也,似无须强为去取。
然于适兴之作或击钵之吟,则亦有以毋录为议者,因以勉从割爱。
选辑既定,谨以数语,弁其卷端。
至其诗词之工雅与其寄托之遥深,读者自知,不必赘也。
  栎社创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锡祺鹤亭序。
曷言乎诗?
情郁而不能无宣,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。
曷言乎诗人?
思必深,视必锐,立辞必诚是已。
劳人思妇之所为,有不期工而自工者,虽诗人蔑以加也。
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,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,则诗人之过人远矣。
  从兄痴仙先生幼即耽诗,为诸生,不日课举子业而课诗。
沧桑之后,诗酒两嗜,无日不饮,无饮不醉,而亦不醉无诗。
所著无闷草堂诗集,含思宛转,托兴绵渺,务为雅俗共赏之音。
  回忆三十年前,兄尝以击钵吟号召,遂令此风靡于全岛。
有疑难之者,兄慨然曰:『吾故知雕虫小技,去诗尚远,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』。
嗟乎!
兄非独擅为击钵吟已也;且今之无闷草堂集中,亦体兄之意,不录击钵吟。
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数语者,以为非此则不足以知其人而读其诗也。
  兄下世十七年,挚友鹤亭槐庭、豁轩、太岳日以遗集付梓为念。
顾以南强善病,一再因循。
去年秋褉,复有以为言者,鹤、二公力用选校自任,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。
而吾痴仙之苦心,亦将乘吾土文艺复兴之机共见于当世;所关至大,吾又恶可无言?
  一九三一,从弟献堂序于雾峰。
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;吾邑诗人,至丘丈仙根大著
岛系中绝,诸老播迁,当莺喑燕哑之交,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,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。
尝试论之:先生之诗,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,胜赏既多,时有『小谢清新、太白俊发』之语。
及其归隐故林,虽豪气未除,而机心已茁,则颇杂以『玉溪恢诡、昌谷诘曲』之风。
三十以外,忧患饱尝,乃折而学陶、学杜、学韩、学,正如周处自游侠少年、射虎斩蛟,一变至道耳。
  初,吾辈常见先生于妓筵欢饮中,身不离席,口不绝谈。
次韵和丘仙老所寄「秋感」八律,惊叹无已。
迨及中岁,则又见其一字未安,苦吟移晷。
及今思之,非先生之才有时屈,盖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,独奈何其不永年也!
  修,先生之犹子也,私淑久而情谊深。
先生五岁,今兹五十有二,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。
岁月蹉跎,于无闷草堂遗文,曾不能有涓滴之助。
往岁盍簪之会,从叔灌园始议剞劂,同社赞之;鹤亭槐庭、豁轩三君子,又力任选校之勤。
坐观厥成,此实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。
 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,以为斯集之出,上不必思齐于古人,下不必求知于后世;乃所愿则并世才人,有能谅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于无可如何之境遇者,时取一卷置诸醇酒妇人之侧,荐以铜琶铁板之声,则痴仙之为人,固可旦夕遇之也。
天乎痛哉!
  辛未(民国二十年)六月,兄子资修谨序。
鲤鱼城中春骀荡,微吟侧帽独来往;刺桐花下马蹄骄,少年意气干云上。
撞破家居不足悲,早知误国是纤儿;工愁燕子惊新垒,忍死鹪鹩恋故枝。
萍花吹梦沈消息,贱子关河走觅食;分作天涯海角人,怨鹤凄猿苦相忆。
感时笔砚尽教焚,谈瀛客至动讯君;诗史世争推子美,罪言人解说司勋
旧梦刹尘都了了,底事景头弗掉?
野史亭荒话赤乌,遗民集在歌朱鸟。
无泪可挥惟说诗,不堪著手属枯棋;分明叱雪惊霜地,惆怅残山腃水时。
漫道仙人在岛上,楼台眼底皆无恙;我来天外访安期,落花已把金棺葬。
笋束遗编付阿咸,臣家痴叔本非凡;勋名一任销铜柱,箸述居然出铁函。
白头嗟我垂垂老,金拣沙披时见宝;开卷纷纷堕笔花,登堂落落思文藻。
隐雾人归山亦空,峰头望月天濛濛;每依南斗频瞻北,不信西流偏向东。
江山悠悠草鸡死,藤牌未必无男子;剑南家祭莫伤心,他日谷音留信史。
义熙甲子悲悁悁,人生不幸以诗传;下君浊酒五千卷,迟我扁舟三十年。
  民国二十年辛未三月泉州苏大山荪浦
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
文中地点一览(电脑自动提取,难免有误,仅供参考)